学部文化

青春期的孩子“装”抑郁?请及时接收TA的“求救”信号

[日期:2022-11-04] 作者:学生发展中心 次浏览 [字体: ]

一、孩子出现情绪问题,不要拖到TA崩溃才回应。

  青少年面临学业压力、同龄人压力、父母老师期望的压力,特别是面临中考或高考的孩子,往往会出现情绪问题。在咨询师接诊过的青少年中,许多都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咨询师坦言,也曾遇到过有家长认为孩子在装病的案例。这种情况下,家长第一时间根本不会带孩子去做咨询,直到后来经过孩子激烈的抗争,最后才出现在心理咨询室。

  咨询室的孩子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孩子主动提出,家长积极联络就诊。一名初中的女生,在中考前,对妈妈说:”我觉得最近情绪有点不好,你可不可以带我去看看?妈妈马上说:”好的,我帮你联系。孩子的情绪被看到,并得到及时的关心和专业的帮助,事情将向好的方向发展。这种家庭的氛围一般较为和谐,不会出现家长怀疑孩子在装病的情况

  另一种类型是孩子情绪几近崩溃,出现了许多症状,比如:不太愿意去上学,非常抗拒去学校,有些被家长板着送到学校,甚至到了不止一次转学甚至休学的程度。这种状况持续一段时间,家长才会意识到孩子可能真的有什么问题,从而决定去咨询。

  当孩子确诊了抑郁症,这类型的家长一开始会持怀疑态度,虽然不会直言说装病”“骗人之类的词汇,但他们往往会尝试找不同的医生咨询或者再观察一段时间的方法来打消心中的疑虑。这种情况下,心理咨询师往往会先跟家长做沟通,让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之后再对孩子进行治疗。家长的配合,对孩子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二、孩子发出“求救”信号,只是希望被看到。

  成长过程中,孩子总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考试、社交、人际关系等引起的情绪障碍。孩子情绪低落时,往往有一些具体的表现:除了表面上的情绪不好,还有喜欢做得事情不想做了,喜欢吃得口味也不喜欢了,好像人生也没有目标了,很多的事情都提不起劲儿,甚至不愿意与人沟通等等。

  情绪是积累的结果。如果一两周就处理好了,就只是一个正常的情绪波动,不能算情绪问题。如果情绪一直处于同样的水平,并且维持超过1个月,或者是1-3个月了,那么就非常值得家长注意,甚至要去主动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TA在想些什么?是否在焦虑,是否因为感受到了外界的一些压力,所以导致现在的行为或者想法有一些改变?

  如果是具体问题引起的情绪低落,这种情况下,不管是对心理咨询师,还是对家庭来说,都是有明确的方向去干预的,相对好处理一些。父母给予关爱,咨询师给予疏导,孩子便能走出低落期。

  另一种出现极大的情绪反应和躯体反应的孩子,则相对严重一些,大部分会被医院诊断为抑郁症或焦虑症,这就需要专业的帮助。当然,家长必须介入并积极配合,某些情况下,孩子并不是咨询师唯一需要面对的对象,父母也需要接受定期咨询。这样才会变成一个有效的治疗,不然的话,可能会很容易影响青少年本人的一个成长路径。

  如果在10多岁这个年龄段可以做到有效的心理干预的话,其实不会特别地影响TA成年后的生活。如果太晚再接受干预,相对来说,效果会小很多。现在很多成年人在接受咨询,但其实他们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才能达到小时候做治疗的效果。

  有时候,孩子可能会让自己显得情绪低落,但是,如果TA长时间都是这种情况的话,即使是,也是事出有因。TA需要被看见,才会继续这个表演。一定程度上,一定要有观众才叫表演,那TA的观众可能就是父母。此时,就要父母当个称职的观众,去发现孩子反常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

三、让家是家,而不是另一所学校。

           如果把孩子比作一座要经受地震的房子,那么,每座房子能抗的震级不同。如果只能抗4级地震,却要面对8级地震的冲击,房子怎么不出问题呢?

       环境焦虑,人人都卷,社会外在应激源大量增强,孩子们面对的压力也空前增多。如果家长能从小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就相当于为房子打好了地基。此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给“房子”加固,让它可以扛得住8级地震呢?

大脑机制不同,每个孩子的抗压能力也不同,这是先天决定的,后天无法改变。不过,家长们依然可以做一些辅助工作。

在学校,孩子们要面临学习的沉重压力、老师的严格要求、同学的人际关系,回到家里,家长就要尽可能地不要那么严肃的去对待成绩,让孩子获得一个放松的生活状态。

       学校是严肃且专业的领域,那就让TA在那个环境里保持严肃和认真。而家是放松的、愉快的、周末出去玩的甚至可以打游戏的这种轻松的状态。

       让TA体验到生活有不同的模式,而不是出了学校和进了学校没有区别。这就需要家庭每一个成员都做出一些努力,来营造与学校不同的家庭氛围。

       另外,孩子也会面临同龄人的压力。家长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不是所有人都会成为顶尖的万分之一。人与人之间有差别,能力有差距,孩子不能以此来判定“是我不行”,而是应该更现实地看待自己,更合理地看待要求和标准。每个孩子都有其优势,发展TA的强项,增强自我肯定,自尊和自信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出来了。

(本文转自青少年生命复元、双流心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