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思躬行:初中史料实证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李然
[日期:2022-05-19]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史料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流传至今日者也 ” 。史学便是史料学。
伴随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味道越来越浓,大多数教师都在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史料教学。
但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史料实证”素养的实施也存在一些误区:
1.关于教学中史料“量”的控制。
史料大量堆砌:依据“孤证不立原则”,比如实证统一问题:鸦片战争爆发前,鸦片走私与研读泛滥的问题。同类史料反复“出镜”;这样也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让历史课成为“史料解析课”,课堂乏味,学生没有时间进行深度思考;课堂教学的拖沓:时时是史料,处处在分析,反而重点不突出,这也就是“范史料化”。所以史料的选择并非多多益善,要避免把有趣精彩的历史课,上成了满堂灌的“史料分析课”。
2.教学中史料“度”的把握。
在七年级上学期,通过史料研读了解汉武帝实现盐铁官营的原因:如果直接选择《史记》原文史料,未考虑初一孩子文言阅读能力有限,史料中的繁难字词,即使有注解,也容易让学生望而却步,成为学生史料理解的拦路虎,从而打击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3. 教学中史料“衡”的途径。
第一种现象:史料选择“以假乱真”,史料分析“断章取义”。发表于《历史教学问题》中的一篇文章:汤因比真的愿意生活在宋朝吗? 一则讹传引发的教学思考。一针见血地我们日常教学中对于对于史料的“拿来主义”,往往不对史料来源进行甄别。除此之外,史料运用过程中,也存在:单纯为了印证结论、无效史料、孤证定说、史论脱节、叙述分类等常见问题。
下一条:微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