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题:《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考证“丝绸之路”的真实性》
[日期:2023-12-12]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微课题:《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考证“丝绸之路”的真实性》
设计者:历史组 晋云萍 修改时间:2023.12
课题背景 |
自 2022 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正式提出初中历史学科 的五大核心素养及要求,虽然核心素养已不陌生,但如何在初中历史 课堂让核心素养落地成为一线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七年级上册主要 涉及中国古代史部分,教材内容是基于现有历史考证下的历史叙述和 历史结论。但是如何考证、如何得出结论学生却不得而知,而历史考 证的过程却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重要素材和途径。 在《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一课中,丝绸之路是本课的重难 点内容。其实在古代中外文献记载中都不曾出现过“丝绸之路”一词, 更没有丝绸之路的路线图记载。“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于 1877 年 英国学者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中,随后被中外学者认可并沿用。 那么今天我们公认的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丝绸之路的路线图又是 如何确定的?这将是一个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良好契机。所以以此为切入,设计微课题《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考证“丝绸之路”的真实性》,学生通过探究、考证丝绸之路的真实性,来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让核心素养史料实证落地。 |
||||||||
课题名称 |
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考证“丝绸之路”的真实性 |
||||||||
小组构成及分工 |
8人小组,A为组长,B为主发言1,C为发言人2,D为记录员,其他为智囊团 |
||||||||
小问题(任务分解) |
问题一: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来证实丝绸之路的存在? 问题二:按照二重证据法的方式收集证据,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真实性。 问题三:综合所有小组同学们收集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 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
||||||||
活动流程 |
前置学习:寻找丝路印记——收集丝绸之路相关的记载与文物
课堂探究 环节一:提出问题 材料:丝绸之路·····最早是由德国学者李希霍芬于 1877 年在《中国》一 书中提出来。 ——周伟洲、丁景泰《丝绸之路大辞典》 (1)提出问题:丝绸之路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我们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或方式来证实丝绸之路的存在? (2)师生探讨:学生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板书记录并点拨学生:考证历史的一般方法——二重证据法:纸上材 料+地下新材料 (3)布置探究任务:按照二重证据法的方式去证实丝绸之路存在的真实性。 环节二:证据展示 (1)小组发言人展示该小组的证据,并把文物出土的地点标注在黑板上的空白地图上。 (2)其他小组通过聆听分享,关注其他小组展示的证据链是否能证明丝绸之路的存在,并做好记录。 小组展示记录表
(3)小组质疑:小组发言人阐述,做到有理有据,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4)教师补充:针对学生的展示、质疑进行补充或点拨 环节三:连点成线,得出新结论 (1)布置任务:引导学生将地图上的点连成线,并得出合理结论。 (2)修正观点:根据论从史出的原则,得出合理结论,汉朝确实有一条沟通东西的商路存在。 |
||||||||
小组总结论 |
组长根据小组展示记录表及课堂表现对小组进行点评和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