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组原创试题27题
[日期:2024-03-11]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课标要求:
-
内容要求:
通过了解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开辟,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认识新航路开辟的世界影响,理解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
-
学业要求:
(1)能够知道中国古代遗留至今的各类史料是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历史的证据,能结合语文、地理、艺术等课程,尝试运用史料说明问题;(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能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事件(丝绸之路)形成合理的想象,进行初步分析,认识其意义和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3)通过了解中国古达文明的辉煌成就,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和突出优势,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27题.自汉代以来,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连绵不绝,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中外经贸往来谱写了新的篇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5分)
【丝路回响】
-
材料一:
-
图1是某同学学习了“一带一路”相关知识后创作的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漫画有何寓意?(4分)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图2银盒有何史料价值?(2分)
答案:丝绸之路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提升了中外经贸往来的品质;中国制造影响全球。该银盒是印证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港口的一手史料。
【丝路好物】
材料三:16世纪,玉米传入中国,称为“番麦”,又称“御麦”。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都有记载。至今,四川一带仍称玉米为“御麦”。与此同时,番茄、甘薯、马铃薯等农作物也相继传入中国。
——摘自王小甫、范恩实《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条件;(2分)观察图3,分析这些作物的传入对清初社会发展产生什么影响(1分)
答案: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物种的交流;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明代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作物的传入促进了清代初期人口的增长。
【丝路申遗】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第38届大会会通过决议将“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地跨三个国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共和国。构成路网申遗要素的22处遗址在中国,其中陕西省7处、河南省4处、甘肃省5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6处。
-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如果你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请给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理由(4分)
答案: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对于中国同其他郭家河地区的贸易与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至今仍对亚欧经贸往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丝路新声】
材料四 丝绸之路最初是军事路、外交路,汉武帝派使臣联合西域的大宛、乌孙、大月氏等国,成立了一个松散的合作联盟,旨在孤立和削弱匈奴势力。之后是民生路、商业路、世贸路,再之后发展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物流大通道。物质交流的同时,中国文化……基督文化也相互问交集共生。
——穆涛《汉代的政治丰碑和国家隐痛》
-
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当今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现实意义(2分)
答案:“一带一路”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是增进理解信任、加强全方位交流的和平友谊之路。中国政府倡议,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理念,全方位推进务实合作,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