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转载)
[日期:2024-04-13] |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历史课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如何让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不断学习,不断探究,用积极的态度认识历史、汲取历史智慧?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改变以往落后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理念,开创新的教学方法,更新知识水平,深化教学内容,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有关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历史教师教学方式转变的问题。
一、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态度和能力
在备课过程中,我按照高效课堂“351”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 改变过去老师“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下节课教材内容,针对自己想学到哪些知识,对哪些内容感兴趣,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查找相关资料,这样上课的时候他们非常主动发言,对教材以外的知识能做出充分的补充并畅所欲言。课堂上,我利用导学案先展示学习目标,突出学习任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尝试练习,对基础知识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针对较深的知识,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合作探究讨论,突破重点解决疑难,例如在我讲《第一次工业革命》这一课时,我设计的其中一道探究题是“请你来当设计师,设计一张图表来表述工业革命各项技术之间的关系。”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各抒己见,通过激烈讨论,他们思路清晰了,探究出纺织业中由于织布速度加快,引起纺织机器的改良,促进了织布机的发明;机器的使用促进动力问题的解决,从而出现了改良的蒸汽机;动力的解决,促进了机器的制造、冶金、采矿等一系列工业部门的技术革命。各小组迅速设计出图表,一目了然。教师及时跟进指导点拨,通过师生互动,达到学习的效果;并设计不同的题型检测反馈这节课所学内容,课堂评价贯穿教学过程始终。课堂评价主要通过小组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发言讨论。利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可以使学生迅速掌握新知识,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学生迅速掌握了新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活泼了课堂气氛,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营造灵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
营造一个灵动、富有个性的课堂是集中反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主要场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改变“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营造灵动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和历史课,但喜欢看历史电视剧,看历史小说、历史回忆录,因为当中的故事很吸引人,故事人物的命运牵动着他们的心。历史的灵魂是故事,没有故事的历史,就像没有躯体的灵魂,作为历史老师,最重要的是学会讲故事,将那些被阉割掉的故事重新发掘,活生生地讲给学生听,让学生在鲜活的人物形象、紧张的剧情冲突中真正体会历史的魅力。我在讲中国古代史部分时将家喻户晓的“杨贵妃与唐玄宗”“貂蝉戏吕布”的故事带入课堂,妙趣横生的故事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当历史的丰富性和趣味性被还原,当历史课变得比文学课还要精彩,学生上历史课时怎会不快乐?又怎不会去积极探索?学生喜欢看历史影片,形象生动的情节必将加深学生对事件的印象,为了让学生了解特定历史情况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方向,我多次带学生到电教室观看有重大影响的影片,如反映世界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反映日本侵略罪行的影片《南京大屠杀》,反映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大典》等,这些影片以故事的形式再现了当时的历史风貌,剧中人物个性鲜明,爱憎分明,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思想的教育贯穿其中,通过让学生观看,可以加深他们对课本的了解与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复杂的电影故事情节让学生们学习用辩证的观点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
三、改变单一的课堂模式,设置辩论课,为学生们创造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
新教材独特的一处设计,是安排了单独的辩论课。改变单一的课堂模式,设置辩论课,为学生们创造自由发挥的最佳舞台,在设置辩论课时,我将学生分为两组:男生为正方,女生为反方,或者女生为正方,男生为反方,看起来很简单,但辩论起来,居然占用了两节课的时间。因为学生们在这片自由的空间里,思维非常活跃,争相发表言论,各执己见。虽然打乱了课时安排,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比如关于“是非成败拿破仑”,学生们在组内
热烈讨论、找证据,而在全班两方辩论时,各执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举出各种实例。虽然双方观点最终并没达到统一,但正是这些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使他们更注意课外收集资料充实自己,学生学习历史,不再拘泥于某个知识点,而是以各种丰富的活动和学习方式,增强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他们辩论、竞争的意识。
四、改变传统的做题模式,围绕发展学生个性布置课后作业。
在课堂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引导学生课下学习。改变传统的做题模式,围绕发展学生个性布置课后作业。如讲完《辛亥革命》这一课后,我建议学生可以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办历史小报、写纪念文章等来表达对这次革命的感悟。学生交上来的作品有诗歌、新闻报道、小论文、宣传画、历史小报等,充分展示了他们对辛亥革命的理解、感悟。学生丰富的作品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成效。可见,教学结果不是教师预先设定的“标准答案”,而是学生参与学习的个性化体验的呈现。虽然现在历史是开卷考试,但开卷考能力,简单知识复杂化,难度大,没必要让学生背书上的意义、性质,课下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每章节的重点,归纳同类知识,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体系、知识网络,学生温故而知新,更好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深化历史思维,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这种方法平时我一直在使用,每学完一章的内容,我要求学生自己总结本章节的重点知识,开始他们不知道怎么总结,觉得无从下手,我就从第一章入手教他们怎样总结,他们慢慢试着去做,越做越好,对成绩有很大的提高和帮助。对重要的学习主题,在整合本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综合渗透政、地学科知识,体现历史教学的联系性,培养学生“立足现实、反观过去、展望未来的历史意识”,同时也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总之,如何让学生学好历史,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 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说到底还是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只有采用新活动、新探究、新教学,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使他们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