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意义的历史教学(转载)

[日期:2024-04-17] 作者:历史组 次浏览 [字体: ]

                           做有意义的历史教学

                                       太原市第五中学校 梁琳玲 030000

历史园地公众号2021年4月29日发表了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中学陈诗琪老师所作的一节公开课《人民的名义——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本课不同于传统课程对十月革命的讲授,立意高,角度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彰显了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凸显了新课标的要求。笔者认真学习了陈老师的课例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是一次有意义的历史教学尝试,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也应当做有意义的历史教学,突出有意义的历史教学理念。现将自己的一点思考拙见陈述如下,与陈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各位大家多多指教。

赵亚夫老师在《历史教学设计的流程、诊断与策略》中谈到,“现在我们不说‘备课’,而强调‘教学设计’,二者有什么区别吗?” 赵老师在文章中作出解读:“教学设计必须围绕着学生的获得来做。因此,学习条件抑或学习环境尤为重要。也可以这样说,教学设计与过去意义上的备课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它不是内容主义的教学,追求的是意义化的教学(这对历史教学特别重要)”。有意义的历史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兼顾内容与发展,成就学生与教师的一种历史教学。笔者所选取的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大胆对课本进行整合,是一次有意义历史教学”。

 

1

导入环节引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革命家的言论(如图1),让学生明确时空背景,确立时空观念,与单元标题“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呼应,于无声中体现大单元教学的理念,并且引出本课立意点——人民。如若在这些革命家名言之后增加具体的时间,更利于强化时空观念。

新课的讲授是建立在学生充分了解本课历史史实的基础之上。教学流程的设计不拘泥于传统的原因经过结果,而运用概念解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资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突出斗争对象与斗争目标,由表及里,抓住本质,此其一。第二,对于学生经常混淆的“苏俄”“苏联”,采用错题邮票,学生从邮票中找错误,进而明确“苏俄”“苏联”的时间起止,既实现了内容的教学,又凸显有意义化的教学,笔者看来,还让学生有一定的怀疑精神。第三,教师对十月革命过程与社会主义的建设相关史实的教学,采用读图排序并寻找历史事件相关性的方式,使得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事件生动立体起来,让学生寻找不同历史事件的关联性。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也有适当尝试这种方法,它有利于解决学生长期以来“背历史”“记不住”的弊病。

基于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历史史实的理解掌握,课程进入问题探究环节。笔者在设计这一课的时候仅仅关注到列宁主义的诞生的历史背景,浅析“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课例中采用对话的形式就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分别列出马克思与列宁的观点,通过寻找关键词理解“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重难点突出,有利于师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理论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

传统教学中历史老师在讲授十月革命过程时,常运用“二月革命掘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这样的一组叙述,本课关于十月革命相关的历史事件的讲述,上文提到采用识图排序明因果的方式,在问题探究环节依旧运用图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画面中所反映的历史细节与寓意。在此基础上教学设计中话锋一转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这副油画是否真实可信”,让学生思考要了解历史事实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材料,一方面让学生了解课本的历史事件,另一方面又给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与导向(如下图),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理解孤证不立,是有意义的实践。

 

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这是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中外历史纲要》(下)在课本的第二子目中讲到:“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与世界历史进程中的划时代事件……改变了20世纪的世界格局。从此,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存与竞争,成为世界历史的重要内容。”作为结论性的内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般采用列举史实或者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分析史料,理解对应的相关结论;本课例中示范的由学生有理有据的对某一历史意义进行评述,进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维度的分析历史问题,培养发散性思维。从历史应试的角度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来看,这是在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是有意义的。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课文的第三子目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这部分内容在旧教材中是一课,内容较多,统编新教材仅仅一个子目,如若采用之前的教学方式,课堂时间完全不够,因此需要有侧重的学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三者均涉及经济领域,从经济的角度进行解读,明确各自的特色,如下图,进而选取不同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当堂测试,当下检测教学效果,实践有效教学。这种有意义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推广的。

  

笔者认同陈老师的这一设计理念,认为除了对比,若引用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让学生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原理领会三种经济探索实践,突出课堂的主题:人民的名义,未尝不可。

课程的最后引用美国作者约翰·里德《震撼世界的十天》中的内容:“布尔什维克成功的唯一原因在于:他们实现了最基层百姓那普遍又单纯的愿望,号召他们起来摧毁旧制度,然后同他们一道,在旧制度的废墟上构建起新制度的框架”,通过美国记者的口吻显示出十月革命的成功是“人民的名义”。历史学习的目的之一是要关照现实,在课程中陈老师关照2021年中国共产党诞辰100周年与抗击新冠疫情,实现课堂升华,是一次有意义的历史教学。

上文提到的诸多环节并不是孤立的,在课程设计中,通过“人民”这个主线连起来,分为“人民的理论”“人民的革命”“人民的利益”,可以说陈老师的这一课有“人民”这一灵魂贯穿始终,有基础,有高度,有意义,是新课标之下的一节优秀的课例。

笔者借助同学与陈老师取得联系,在与陈老师的沟通中,陈老师谦虚无私。她提到在设计这一课时正在进行高三教学,存在对课标及教材研读不透不深,如若再有机会陈老师会更加突出它的“世界性”与对国际格局的影响,更加注重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更加关注“高一”学生的认知层次。笔者不才,亦有几点建议与陈老师沟通,共商有意义的教学:

  1. 本节课的设计建立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较为熟悉的基础上,当下高一历史教学每周两课时,如何合理的安排预习、课堂学习与知识的落实。

  2. 课程内容充实有高度,但是美中不足没有板书,笔者结合教学设计做了如下图板书,与陈老师商榷。

  3. 《中外历史纲要》(下)《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这一课老师可以从“人民”的角度切入,其他课例呢?我们历史教师是否可以在后期的教学中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尝试古今中外的呼应,突出“人民”或者“民本”或者其他的理念,做成教学专辑。

        做有意义的历史教学,要心中有学生,心中有自己,心中有教材,心中有过去,心中有当下,心中有……历史是厚重的,如何真正做好有意义的历史教学设计,做有温度的历史教师,任重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亦恳请师友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