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育德重在融合

[日期:2023-06-12] 作者:物理组 次浏览 [字体: ]

——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学科育德教学实践研讨会


2023年67日,我校健全人格课题理科组在校名师工作室召开了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学科课程育德教学实践研讨会。各教研组就本期的健全人格课题开展的工作做总结汇报,物理教研组被抽中并做了现场分享。

物理教研组在汇报中,首先由李静老师就物理组本期开展的健全人格特色活动进行介绍:

一、以成都市教研活动《基于学生发展的物理中考复习研讨会》为契机,推广和宣传了我校物理学科人格培养的研究成果。


在研讨会上,我校教师罗中华展示的《中考复习专题之物体浮沉状态的判断》这课是针对压轴题第二问设计的,重点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逆向思维、逻辑思维及模型建构)和综合分析能力。整堂课围绕“浮沉判断”的学习主题,设计基于大任务(浮沉的实验及理论分析)、大单元(密度、浮力、压强)的真实情景的实践活动;以三个学习任务为导向,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资源,加强实验教学和模型建构,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知识结构化,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必备品格。

二、通过跨学科实践,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学生人格品质

本学期王春艳老师展示的健全人格典型课例,同时又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录制的全国发行的示范课光盘。该课例既是德智融合的创新,又是跨学科实践中人格培养的一种的尝试。

三、以原创题命制为载体,构建人格培养新范式

在原创题命制中,融入社会热点、科技创新、五育并举等人格培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让教师在情境中,让人格培养在情境中发生。

然后由本期物理组健全人格典型课例献课教师王春艳就磨课、研课的过程及课例中如何渗透健全人格要素进行了分享。

王老师献课的题目是《守护“睛”彩“视”界》。她认为本节课采用跨学科实践的方式,将学习延伸到课外,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认真的学习态度和乐于实践的精神,引导学生善于跟他人分享与合作,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让学生意识到保护视力的重要性,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青少年视力防控作出贡献,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实验探究环节中,渗透了现象与本质的人格品质。让学生结合事物本身存在的现象,通过逻辑推理、抽象思维及模拟实验找寻规律,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理性认知的科学思维以及严谨治学、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

王老师说到,课题研究以来,她先后上过4次健全人格典型课,并分享了自己总结的人格培养实施策略。她认为: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特点,使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实现学科育人,这既是健全人格课题研究的要求,也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

1.淡化德育痕迹、注意因势利导。要按照物理学科特点,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整合需渗透的健全人格的核心要素,让健全人格教育在物理课堂潜移默化地进行,真正体现“渗透”的基本含义,达到润物细无声地效果。

2.以学科知识创生和发展为健全人格培养路径。学科知识创生和发展的过程,不仅可以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感知该过程中存在的规律,形成学习的内驱力。比如杠杆的平衡条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动滑轮省力特点等。

3.关注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教学中对“学科发展史和科学家风采”进行深度的开发,实现知识与其生存过程的感知,使学生在经历这些发明或定理、定律的“再创造”的过程中,感受智慧、实践智慧、体现智慧,让人格得到升华。比如《大气压强》,从证明大气压的存在到精确测量到大气压与海拔有关,抓住学科发展史,渗透已知与未知,让现象趣味化、让问题生活化、让思维合理化,真正体会已知与未知、存在于规律的深刻内涵。

4.灵活的教育机制和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催化剂。用赏识的眼光期待着学生的点滴进步,用激励的教学语言展望着学生的美好前程,用丰富准确的肢体语言来诠释师生间的无声交流。

5.充分发挥评价的育人功能。评价方式需要多元化,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认知评价和素养评价相结合。

近年来,物理教研组在学科育德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物理学科人格要素的挖掘及教学实践是一个永恒的课题,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