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论文精粹 > 新闻内页

转载李镇西——有的老师为什么迷恋“应试教育”的锁链

[日期:2018-03-14] 作者:数学组 杨蕴 次浏览 [字体: ]

“带着锁链跳舞”常常是应试教育下一些老师无奈的自嘲,意思是说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搞素质教育。多年来,许多一线老师在应试教育的高压下,于妥协中坚守理想,艰难而执着地探索素质教育,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但也有一些老师,跳着跳着却迷恋上了应试教育的锁链。

当然不会有人公开反对素质教育而赞美应试教育,但羞羞答答为应试教育说情的却不少。最典型的言论就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其实并不矛盾,不要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素质教育难道就不要考试了吗?学生的应试能力不正是最重要素质之一吗?”前段时间,当人们抨击某些名校为“高考工厂”,是应试教育的“集中营”时,就有人出来辩护,说这些学校培养的学生“恰恰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超强的抗挫折能力,这正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心理素质”云云。

不得不说,这些辩护者连基本的概念都没弄清楚。在素质教育正式提出已经20年的今天,我们还有必要重申一下常识。

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均围绕“应试”开展,是一种片面的淘汰式教育。应试教育的内容也偏重于升学考试科目的书本知识,而忽视学生的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能教育以及多方面的创造能力。与此相对,素质教育以全面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健体、学会审美,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也包括求知的教育,自然也有考试,但知识与考试决不是唯一目的。由此看来,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反映了两种根本不同的教育思想。二者怎么不是“截然对立”的呢?

有高考必然有应试(“应对考试”),这无可厚非。我多次说过,今天再次重申——应试成绩是素质教育成果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质量的高考(中考)成绩,所谓“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但“应试”不等于“应试教育”——至今还有人将二者混为一谈。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重要甚至唯一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成果必然包含但远不仅仅是应试成绩,而后者的成果则只有也仅仅是应试成绩。弄清楚了二者的本质内涵,便自然明白:肯定“应试”不等于赞美“应试教育”,抨击“应试教育”不等于否定“应试”。

现在有人对“素质教育”的批评和对“应试教育”的赞美,都是建立在这样的“逻辑”上的——

第一,把“考试”从素质教育中抽离出来,然后对素质教育大加讨伐:“素质教育不要考试”“没有考试的教育,还叫教育吗?”相当于首先强行把一个人的衣服剥光,然后嘲笑他:“衣服都不穿,还叫人吗?”

第二,把“应试”和“应试教育”混为一谈,然后理直气壮地反问:“难道教育可以不要考试?”“有应试的教育,有什么不好?”相当于一个人吃饭时只吃盐,不吃其他,别人批评他,他却说:“难道人能够缺少盐吗?”“没有盐的食物,还叫食物吗?”而人们批评他的,并不是他“吃盐”,而是他“只吃盐”。

任何比喻都是片面而蹩脚的,我这里只是打个比方,不是严密的逻辑论证,但道理是相通的。

不少自称“深受应试教育之害”的一线教师,喜欢抨击“教育体制”,喜欢剖析应试教育背后文化的、历史的、国家意志的、民族性格的等等“深层次原因”——这些抨击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有一个原因被忽略了,那就是抨击者本人对应试教育锁链情不自禁的迷恋。

这些老师为什么会迷恋应试教育的锁链呢?道理很简单,应试教育最简单,最容易,最省事。尤其是长期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老师,对这种训练死记硬背的机械操驾轻就熟,外得心应手。而素质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因为“人只有靠人来建树”(苏霍姆林斯基语)。

何为“高素质的教师”?这又是个很大的话题,涉及教师人格、学识、视野、能力等等等等。这篇短文无法展开细说。但我想着重说的是,在深化素质教育的今天,课程改革对应试教育的高手们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对时代发展潮流的把握,对最前沿人文科技成果的关注,对跨学科知识的整合,对不同学生个性与潜质的分析,对课程的设计、研发与实施,等等等等,都会让那些习惯于依赖教参与教辅“年年保高三”的教书匠们束手无策,因而哀叹“不会教书了”。过去引以为自豪的看家本领统统失去了用武之地,于是所有因应试教育而获得的勋章都编织成了对抗素质教育的盔甲。他们怎么不迷恋应试教育的锁链呢?

但是,什么时候,所有老师都不迷恋应试教育的锁链了,中国的基础教育才算真正挣脱了束缚,迎来了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