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要有深度,还要有温度——健全人格教育课题文科子课题组地理学科典型课例课堂观察

[日期:2020-06-12] 作者:教科室 次浏览 [字体: ]

2020年5月28日,我校地理学科丁翔老师在学校录课室上健全人格教育典型课《探究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区位因素》,这堂课是地理教研组和省普教科研重大课题“基于健全人格培养的德育课程化实践研究”的文科子课题组联合打磨的一堂典型课例。文科子课题组的研发小组成员将通过课堂观察,收集、整理、分析课堂观察数据,为参与健全人格教育课题研究的老师给出教学建议,帮助老师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参与本次课堂观察的有:高校长、罗校长、王主任、文科研发小组成员、地理教师等。


本节课文科子课题组研发成员分别从教师和学生的视角来观察,从教师视角主要观察的是教师提问内容、提问频次、表扬技能三方面;从学生视角主要观察的是课堂活动和小组活动。通过课堂观察来看,在丁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从降水、气温、地形、市场等方面来回答以上问题,这说明他们理解了农业的分布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要尊重自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从而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整堂课分成三个环节,“行走博物馆”环节中,以自主学习方式认识澳大利亚的生物及其特点,通过资料了解澳大利亚生物古老性的成因,学生达成知识自然,通过游戏检测知识习得是高效的;“漫步大牧场”环节则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方式,小组讨论澳大利亚适宜养羊和不适宜养羊的地点,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克隆方式圈羊地,将小组讨论的结果高效又明确呈现给其他小组,引发小组之间的探讨,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性,验证猜想环节则利用蒙层技术引得学生一阵欢呼,最后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布局帮助学生归纳发展养羊业的区位因素。“知识迁移”环节时转身来到了身边的地理单元——四川,实现了知识迁移和方法的提升。

 

丁老师在课堂中也充分贯彻了健全人格教育要素,充分展示了人地协调观和家国情怀,学生通过分析澳大利亚牧羊带的布局原因,理解人类根据自然条件、顺应自然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树立人地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从澳大利亚因地制宜发展养羊业迁移到四川盆地的农业发展,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方法的提升,既培养了学生地理实践力,在了解地理国情的基础上也增强了乡土感知。 

智慧的碰撞,产生美丽的火花,温暖了地理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