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德育的艺术
[日期:2020-10-19] | 作者:德育处 次浏览 | [字体:大 中 小] |
德育,离不开奖励与惩罚。奖励是对先进的褒扬,惩罚是对后进的鞭策。人,无论年纪多大,地位多高,身处何地,都是喜欢听好话、受鼓励的,学生无疑也不例外。但是,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有奖励必然有惩罚,奖励与惩罚是一对矛盾,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奖惩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制约。教师对学生的奖惩,需要注意分寸,讲究艺术。
一、“公平”是奖惩的生命
尽管,规则总是存在一定的陷阱,不一定尽善尽美,一定规则下的成功者,可能是另一规则下的失败者。但是,无规矩不能成方圆,奖励与惩罚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对学生奖惩规则的制订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教育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公开透明,易于操作,能够一把尺子量到底。在规则确定的前提下,让学生可以公平竞争,对号入座,论功行赏,按过处罚。
教师对学生的奖惩应该始终坚持公平与公正的原则。也就是说,奖励与惩罚只能凭制度(规则)而不能根据教师的个人好恶率性而为,不能因人而异,对人不对事。例如,如果甲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不批评(处罚)他,而乙学生违反了纪律,老师却批评(处罚)了他,乙学生便会不服。
公平的奖惩,会让获奖的学生受到鼓励,感到舒心,让受罚的学生感到难过,觉得不冤。
二、“及时”是奖惩的关键
学生有了进步,取得了成绩,做了“好人好事”,内心会有产生一种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肯定的期待,老师及时地予以表扬和鼓励,能激发其进一步向善的“内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褒奖,就是要抓住时机弘扬正气,因势利导,为后进同学树立好的榜样。
学生违反了纪律,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受到惩戒,会让其产生侥幸心理,可能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当然,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应该尽可能地将学生的违纪现象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德育,需要“随机、随时、随地”进行。及时奖惩,是最好的德育。及时教育,才能高效育德。
三、“准确”是奖惩的原则
无论是奖励谁或者惩罚谁,都要有原则性。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以事实为准绳,按规则执行,准确授奖与执罚。如果奖错对象或者罚错对象,可能会颠覆学生的是非观,让学生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对学生造成精神上的伤害,破坏德育的功效。
四、“方法”是奖惩的灵魂
用什么方法去奖励学生,需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表扬就是一种很好的奖励,无需花费多大的代价,但却是无价的。有时候,老师对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笑脸,一个手势,一个点头,也是一种无声的肯定与奖励。
选择适宜的奖品给学生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大有学问。如果是集体奖,发一张大奖状让学生贴到教室或宿舍里,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果是单项奖,则可以奖给学生一个“获奖证书”,或者奖给学生实用的奖品(比如文具、书籍等),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美好的记忆。
作家唐浩明在长篇历史小说《曾国藩·血祭》里,谈到曾国藩对湘军将士授奖时,就是奖给有功将士一把佩刀。是啊,军人就应该不贪财,不怕死。如果奖给军人金银财宝,未免太俗气。佩刀则蕴含着一种喋血精神,一种军人文化。奖,要注意方法。奖品选择,要体现特色。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在中小学,动辄对学生发奖金,进行金钱刺激,我以为是欠妥的。当然,大学的奖学金制度另当别论。
惩罚,并非只需要板着面孔的批评与训斥,和风细雨的告诫也能收到惩戒的效果。柔性的力量有时与刚性的力量一样大。另类的批评,往往还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上课时,课堂上有部分学生讲小话,老师不批评讲小话的,而是表扬某一小组或者某一个区域的学生守纪律,这样,对讲小话的学生就是一种变相的惩戒,讲小话的学生自然会不好意思再讲小话。
爱是教育的基石。对学生的惩罚,不是教育的目的,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在纪律与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做错了事,就应该付出代价,承担责任。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也是出自对学生的爱。罚是为了不罚。
惩罚是一种教育手段,任何公平的惩罚都应该在学生身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德育要力求重奖轻罚,多奖少罚,智慧地奖罚,力戒体罚和变相体罚。
奖励与惩罚,是一门德育艺术,需要用心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