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篇——《雅舍》读后感

[日期:2023-06-30] 作者:2025届7班 郭以霖 次浏览 [字体: ]

阅读书籍名称:《雅舍》

内容简介:这篇文章叙述了作者住进四川的“雅舍”,并通过介绍“雅舍”的各方面特点及一些趣事来展示作者对“雅舍”的情感。

学生阅读感悟:

先介绍四川人修房子非常的简便,接着将雅舍与作者以前住过的各种房子进行对比,再渲染出“雅舍”的个性——“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

接着展示了雅舍的位置和周围的地势环境,雅舍在半山腰,依山而建,地面整体都是倾斜的,作者并不为此烦恼,反而认为“每日由书房走到饭厅是上坡,饭后鼓腹而出是下坡,亦不觉有大不便处。”

第三段介绍了作者在雅舍的“趣”事。将邻里的噪声,写作是“故我与邻人彼此均可互通声息”;老鼠和蚊子泛滥成灾,却将蚊子咬的包比作“累累隆起如玉蜀黍”,并且他也以乐观的心态去看待, “冬天一到,蚊子自然绝迹”。

第四段又再向读者介绍,在不同天气环境下的“雅舍”是怎样的。在雅舍赏月时很美但又夹杂着些许凄凉,下雨后雅舍的“满室狼藉”,还打趣的说他对这种事非常的有经验。

文末两段升华情感,先用喜欢改变桌椅位置表现出作者有创新精神,最不喜欢“中国旧式家庭,陈设千篇一律”,而且清高自远。此为雅舍,仅有一几一椅一榻。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了许多的文学作品。

全文文艺清新,文言和白话交织,其中类似于我们学过的平实而有书卷气的语言。作者将自己的这种生活看作像《闲情偶寄》那样子有趣,又引用刘克庄的诗句,“客里似家家似寄”,表面上说,自己分辨不清这里是家还是舍,实际上是表示赞同,这的确是人生旅程中令人难忘的居所。这倒是跟《陋室铭》有异曲同工之妙,作者和刘禹锡一样,并不觉得陋室有多陋,而是以积极向上的眼光看待,视其为内心的一种陶冶。

家长阅读感悟:

再读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仍旧是偏爱。或是喜欢他朴实无华、不骄不躁的性格;或是喜欢他坦然自若,拥有开阔胸襟的情怀;或是他喜欢整洁、翻新布置极简的居所。他身上那种清新脱俗的气质也是我所追求和向往的。

每次读《雅舍》,总会联想到刘禹锡先生的《陋室铭》。虽他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但他们都不因住所简陋而影响心境,反而有一种甘居淡泊的心态。他们的不同在于一个直抒胸意,表达了名人效应,那就是刘禹锡写的:“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属子云亭。”他非常霸气地将居所里人的傲骄表达出来,其中也不凡带有一点简朴中的乐趣。一个温文尔雅,娓娓道来,却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到了雅致、涵养、高远的人格魅力和乐观的人生态度。例如,他写道:“因为有窗而无玻璃,来则洞苦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纵然不能蔽风雨,“雅舍”还是有它的个性,有个性就可爱。”一间破旧不堪的房子却被他写得可爱,甚是难得。

“雅舍”创作于1940年,重庆北碚城区,重庆的地理特色就是山多、台阶多。当时梁先生就是住在很荒僻的半山坡上。他的住所除了房屋破旧,地势也很特殊。文中写道:“客来则先爬几十级的土阶,进得屋来了仍须上坡。”这样的房间我没住过但想来也十分奇怪和不便,而梁先生则久而安之。

梁先生在此居住期间遇见其它种种困难,第一、邻居房间里各种杂音随时从门窗户壁的缝隙传过来。不管是白天邻人饮酒作乐,还是夜里鼾声。不管吃饭喝汤声,还是创作撕纸声都听得清清楚楚,于他而言都是杂音;第二、夜里老鼠各种搬东西、攀爬、磨牙,使他无法安然入睡;第三、山间蚊子最是让人头疼, 他用“聚蚊成雷”、“又黑又大,骨骼都像是硬的。”来形容蚊子的猖獗和可怕。在这样的逆境中,梁先生仍安之,这是何等心境。

而后,又描写月中“雅舍”之凄凉,雨中“雅舍”之狼藉,他早已习以为常。“雅舍”之陈设唯有一几一椅一榻,这便是梁实秋先生独特的“雅舍”。

文章最后,梁先生用刘克庄的词:“客里似家家似寄”,写出了他那种如梦如寄的人生。试想我们当今一部分家长为了孩子学习,何常不是放弃原来的家,租住在几十平米的出租屋,简单而陈旧的家具,且不亦是过着如梦如寄的人生。

我和孩子共读了梁实秋先生的《雅舍》,也一起写了读后感。选择《雅舍》一文, 因为我们现在租住的房子又破又旧,坐在椅子上都会咯吱作响,邻家大爷的大音量电视声,老鼠、蚊子与我们的大作战的画面像极了“雅舍”里的某些场景。希望带孩子读此文章后学习梁先生朴实无华、不骄不躁的性格和乐观阔达的情怀。从孩子写的读后感可见其领悟有一二,有收获便是进步,继续上升。

指导教师  何向